
房委会于2025年3月通过收紧公屋“富户政策”,调整入息及资产上限,最高租金更达4.5倍。本文将全面解析最新政策变化,包括入息限额、租金计算及自愿迁出优惠,助您妥善规划未来住屋安排。
公屋富户2025-2026 去年42个公屋租户隐瞒拥内地物业
2024/25年度,房委会及房协共查获42宗公屋租户拥有内地物业个案。房委会发出26宗迁出通知,房协16宗中10宗无需迁出,1宗租户主动交回单位。部分个案涉及隐瞒住宅及商舖。
根据“富户政策”,如家庭资产超过申请限额100倍(四人家庭房委会限额310万,房协乙类499.3万),需迁出公屋。房协已与深圳等地合作查核,未来随政策全面实施,个案数或将增加。
公屋富户2025-2026|公屋富户定义及最新入息、资产限额一览
公屋“富户”是指家庭收入或资产超过房委会规定限额的公屋住户。根据最新规定,任何公屋家庭若入息超过限额5倍或总资产净值超过限额100倍,即被视为“富户”,须迁出单位。房委会将于2025年4月1日起调整公屋入息及资产限额,整体增幅约1.7%。
以下是2025-2026年度最新的公屋入息及资产限额表:
家庭人数 | 每月入息限额 (元) | 资产净值限额 (元) |
---|---|---|
1人 | 13,090 | 291,000 |
2人 | 20,230 | 394,000 |
3人 | 25,100 | 514,000 |
4人 | 31,000 | 600,000 |
5人 | 38,650 | 666,000 |
6人 | 45,440 | 721,000 |
7人 | 49,930 | 770,000 |
8人 | 55,830 | 805,000 |
9人 | 61,570 | 892,000 |
10人或以上 | 67,180 | 961,000 |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若家庭入息超过限额5倍,或资产净值超过限额100倍,则必须交回公屋单位。以一人家庭为例,月入65,450元或资产净值超过291万元,即属于必须迁出的情况。
公屋富户2025-2026|公屋入息申报表填写教学
房委会已向约21万纳入新一轮“富户政策”申报周期的公屋租户派发“富户政策”申报表及“居住情况申报表”。房委会提醒租户必须于今年5月31日或之前填妥申报表交回房屋署。





公屋富户2025-2026|新租金制度详情(2.5倍至4.5倍加租)
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于2025年3月21日通过收紧“富户政策”,推出全新的四级制租金架构,将原有的三级制改为四级制,租金水平从1.5倍至2倍,显著提高至2.5倍至4.5倍。
公屋富户2025-2026|租金如何计算?实际例子说明
根据最新的四级制租金架构:
- 入息未超出限额的住户:缴交原有租金
- 入息超出限额2倍至不高于3倍:缴交2.5倍租金(原为1.5倍)
- 入息超出限额3倍至不高于4倍:缴交3.5倍租金
- 入息超出限额4倍至不高于5倍:缴交4.5倍租金(原为2倍)
以月租3,000元的公屋单位为例,如家庭入息超出限额4倍但未达5倍,则需缴交4.5倍租金,即13,500元。房委会估计约40,600户属于公屋富户,但当中约九成只需缴交2.5倍租金。
公屋富户2025-2026|四人家庭月入6.2万至9.3万需交2.5倍租金
房委会资助房屋小组近期通过公屋富户政策的修订方案,针对入息超额的住户加收“富户租金”。根据新政策,四人家庭月入达62,001至93,000元(即超额2至3倍),需缴交2.5倍租金;若月入达93,001至124,000元(超额3至4倍),需缴交3.5倍租金;而月入达124,001至155,000元(超额4至5倍),则需缴交4.5倍租金。
公屋富户2025-2026|二人家庭月入4万至5.9万需交2.5倍租金
公屋富户:二人家庭入息限额:2025年二人家庭的基本入息限额为 20,230元。
- 入息超过限额2倍但不高于3倍(即40,461至59,190元):需缴交 2.5倍租金。
- 入息超过限额3倍但不高于4倍(即59,191至78,460元):需缴交 3.5倍租金。
- 入息超过限额4倍但不高于5倍(即78,461至98,650元):需缴交 4.5倍租金。
- 入息超过限额5倍(即超过98,650元):必须迁出公屋单位。
屋富户:二人家庭资产限制
- 二人家庭的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 1,980,000元,否则亦需迁出公屋单位
公屋富户2025-2026|新租金政策实施时间与申报周期
新的富户政策租金制度将于2025年10月的申报周期开始实施,首批受影响的“富户”将于2026年10月1日开始按新水平缴交租金7。公屋住户须每两年进行一次入息及资产申报,申报表会在每年4月及10月分批发出,住户需在收到申报表后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
公屋富户2025-2026|哪些情况公屋富户必须迁出公屋?
公屋富户2025-2026|超出入息、资产限额多少倍要迁出?
以下三种情况下,公屋富户必须交还单位:
- 拥有香港住宅物业的公屋住户,不论其家庭入息或资产水平
- 家庭入息超过现行公屋入息限额5倍
- 家庭总资产净值超过现行公屋入息限额100倍
此外,若住户未有在指定日期或之前交回填妥的申报表,或选择不作出申报,亦须迁离其公屋单位5。
公屋富户2025-2026|4年持续超额富户必须搬离
房委会新政策还加入了一项新条件:即使入息超额不足5倍,但如果连续两个申报年期(即合共4年)都超额4倍的富户,亦要交还单位。房委会估计此项新增条件将影响约400户住户。
公屋富户2025-2026|自愿迁出单位可享哪些优惠?
公屋富户2025-2026|保留绿表资格长达4年,购买资助房屋攻略
为鼓励公屋富户向上流动,自愿迁出的富户可保留绿表资格4年7,连同两个申报年期(合共4年),即总共有8年时间考虑是否购买资助房屋。绿表资格可用于购买一手资助房屋或第二市场未补价居屋1。
值得留意的是,绿表资格让您享有多项置业优惠:
- 可购买未补地价居屋及未补地价公屋
- 购买二手居屋后可补地价再放租
- 按揭还款期可达30年,并可申请H按或P按按揭
公屋富户2025-2026|居屋绿白表比例变更,富户迁出购买机会增加
为配合鼓励富户迁出政策,下一期居屋销售将调高居屋绿白表比例至5:5(原为4:6),提高公屋富户成功购买资助房屋的机会。
公屋富户2025-2026|购买私楼或居屋的公屋富户迁出安排
公屋富户2025-2026|收楼前可继续租住公屋须知
购买私楼或居屋的公屋住户收楼前,可以继续住在现有公屋,并按其入息水平缴付相应倍数的租金11。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正式签订转让契据并接收新物业,便必须交还公屋单位。
公屋富户2025-2026|购买物业后须注意的申报规定
租户在购买物业后一个月内必须向房委会申报,否则租约将被终止。此规定不仅限于香港物业,若拥有内地或海外物业也需要申报,并计入总资产净值中。
公屋富户2025-2026|家庭成员拥有物业,公屋富户如何独立申报?
若公屋户中有家庭成员个人拥有物业,可考虑将该成员从户籍中剔除,以避免整个家庭被要求迁出。根据房委会最新数据,2023年上半年有约22,900宗删除家庭成员户籍个案,其中第二季的数字(13,500宗)较去年同期增加44%。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纸面上删除户籍,但若该成员仍实际居住于公屋(俗称“屈蛇”),一旦被举报并确认,将面临严重后果。
公屋富户2025-2026|未按时申报入息与资产会面临哪些惩罚?
房委会每年4月及10月分批向租户发出申报表,住户须在收到申报表后1个月内完成并提交。若住户未能在指定日期前提交申报表,或选择不作出申报,将被视为“富户”,并须在指定时间内(一般为3个月内)迁出单位。
若被裁定需迁出公屋但有暂时住屋需要,可申请定期暂准居住证,居住期不得超过4个月,且需支付双倍租金。
公屋富户2025-2026|常见问题(FAQ)解答
公屋富户2025-2026|哪些人士可获豁免申报入息及资产?
以下住户可获豁免申报入息、资产及是否拥有香港住宅物业,只需申报居住情况58:
- 所有成员均年满60岁或以上
- 所有成员均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金
- 所有成员均合资格申领/正在领取社会福利署发放的伤残津贴
- 所有成员由上述类别以不同组合组成
- 持合租租约共住一单位
公屋富户2025-2026|申报资产时可以扣除哪些项目?
申报家庭总资产时,以下项目可获扣除:
- 户籍内家庭成员因离世、患上危疾或因意外受伤导致丧失工作能力而收取的一笔过赔偿
- 一笔过收取的退休金
公屋富户2025-2026|如因失业或家庭成员离世导致入息下降,可以申请减租吗?
是的,须额外缴纳租金和差饷的公屋住户,如因失业等问题导致入息连续3个月下降,可申请减租;如入息永久下降(例如家庭成员去世),可申请减为1.5倍或原有租金。
公屋富户2025-2026|在内地或海外拥有物业会影响公屋资格吗?
房委会只规定公屋户如拥有香港住宅物业,须迁离其公屋单位。内地或海外物业不在此限。但当公屋户住满10年后,需要申报其总资产,若有非香港物业但未申报,一经发现亦会被终止租约。
公屋富户2025-2026|资产因近期投资亏损而减少,可以再次申请调整吗?
如果您的资产因投资亏损或其他原因大幅减少,可以向所属屋邨办事处查询申报期以外的资产重新评估可能性。一般情况下,房委会会在下一个申报期重新评估您的入息及资产情况。
公屋富户2025-2026|家庭成员个人拥有物业是否影响公屋居住权?
只要该成员自行删除户籍,且余下成员符合入息资产要求,便不受影响。
公屋富户2025-2026|“屈蛇”居住公屋可能面临哪些后果?
“屈蛇”属严重违约行为,若涉及金钱利益更可能被罚款50万元及监禁1年。
公屋富户2025-2026|未按时申报入息与资产会有何后果?
可导致租约被终止,申报义务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