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馬鞍山的耀安邨,如無意外或數漏,應該是我目前遊走及撰寫過的香港屋邨中,最後一個一個屬於「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的屋邨,同時意味着前後分為六期的「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現時已寫到第39個了。
當年政府推出「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市民可用遠低於市價的價錢購入公屋單位,前後提供約183,700個出租公屋單位供住戶認購。如今不少「租者置其屋」計劃的屋邨樓價都上升不少,應該讓不少人羨慕了吧。
馬鞍山第二個落成公共屋邨 逾35年歷史
言歸正傳,說回馬鞍山耀安邨。
耀安邨是繼恆安邨後,第二個在馬鞍山新市鎮落成的公共屋邨,已經有超過35年歷史。我找到最早期有關耀安邨的中文新聞報道,要數到1985年《華僑日報》和《大公報》均分別介紹有關耀安邨的工程,並指出首期落成的耀安邨,將會設有3棟當時相當流行的Y型大廈。
耀安邨全邨說大不大,說小又不小,位於恆安邨隔壁的它,全邨設有7棟大廈,主要以Y型和新長型為主,大廈格局方面可說是跟恆安邨一脈相承。不過跟恆安邨不同的是,相對之下耀安邨的屋邨商場規模相對則小得多,可能畢竟恆安邨是馬鞍山首個公共屋邨,政府對恆安邨的規劃設計也會相對投放更多資源和心力。
但話雖耀安邨不如恆安邨般既有大型屋邨商場,又有甚花心思的中式庭園水池等設計,但這並不代表耀安邨是沒有特色的。
不得不留意!特色屋邨商場
還記得遊走耀安邨當日是炎夏的一個星期日,當時烈日當空,連微風也絲毫不覺,天氣悶熱得很。我從巴士下車後,好快就找到耀安邨的入口,當時已經看到耀安邨開邨時設立的紀念碑加上一尊銅造的圓像,大刺刺的寫下「耀安邨」三個字,可惜銅像位置已被長得茂密的灌木半遮蓋,有點難找到,讓人看見這段曾經的歷史。
隨即映在眼簾的,除了是看來很密集但不壓縮的新長型大廈,大廈前正是耀安邨的入口,同時是屋邨商場——沒錯,耀安邨的商場全部位於地下,而且不設冷氣,但幸好走動範圍都是有蓋的,至少街坊購買日用品時未至於要完全頂受日曬雨淋。
心想:地下半露天的商場,豈不是走動時會很悶熱很焗嗎?然後我帶着問題走入屋邨商場遊走。而那些問題亦隨着我遊走商場而一掃而空:屋邨商場全為地舖,但全個商場貫以開放通道貫穿,好讓風可被扯至通道作散熱陰涼之用;而且商場中庭部分更是露天,設有遊樂場和長椅給街坊休憩之餘,中庭更種植了樹木作為遮擋陽光和綠化環境之用,感覺很有趣,有點像走到日本東京的木津更outlet般,有點像私人發展商場,至少我目前遊走的經驗中,倒也頭一次看到如此設計的商場,頗特別。
至於商場的上層,則是平台花園,從平台花園可俯瞰地下的半露天商場。不難發現有街坊會在平台花園晾曬衣服,畢竟陽光較為充足;而且平台花園有不少位置可給人坐下休息聊天,更種植了不少植物綠化環境,讓街坊可有多一個寫意的公共空間休息聯誼。
與天耀邨類似的公共中央廣場
除了甚具特色的屋邨商場,耀安邨還有一點讓我甚有印象的是它的公共中央廣場。不知怎的,第一眼目到公共中央廣場,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就是天水圍天耀邨的公共中央廣場,設計格局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是使用大片公共空間給街坊多一個地方集合和聯誼休息等,也頗喜歡這種設計。
但仔細看耀安邨的公共中央廣場,我發現中央舞台位置,有多個類似水龍頭的設計,我猜在開邨初期,耀安邨中央廣場應該是有流水裝飾,感覺也相對閒適優美得多,更配合四周環境呢。
最後最後,雖然耀安邨只有7棟大廈,但大廈名字其實也隱含了對街坊祝願在內,比如是耀謙樓和耀遜樓兩棟中間抽取字詞就是「謙遜」;耀和樓及耀榮樓兩棟中間抽取字詞就是「和平」等,相信都是跟中國三從四德思想有關係了吧。
屋邨資料——耀安邨(Yiu On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馬鞍山恆康街2號
入伙年份:1988年
樓宇數目:7
樓宇類型:新長型、Y3型、Y4型
樓宇名稱:耀頌樓、耀謙樓、耀平樓、耀遜樓、耀榮樓、耀欣樓、耀和樓
延伸閱讀:
入市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