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埔的富善邨,說實的本來不算是很有印象,畢竟它不如廣福邨般方便,屋邨歷史方面也不如大元邨的悠久,但遊走過後,才發現原來富善邨應該是目前遊走大埔區屋邨以來,最花時間的一個。
地理優勢與歷史淵源
富善邨是大埔區內的第四個公共屋邨,在1985年至1986年間就落成入伙,換言之就是跟富亨邨差不多時間。現時已屬於租者置其屋的其中之一個公共屋邨。說實的有關它的歷史着實不多東西可以寫下。至於為何富善邨名為富善邨,原來是取自大埔墟的其中一條街——富善街。
建築特色探秘
對富善邨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屋邨面積比想像中大得多——明明全條屋邨只有6幢大廈,分別為善景樓、善群樓、善鄰樓、善美樓、善雅樓和善翠樓,但可能由於全部都是Y型大廈的關係,而Y型大廈地下的公共空間確實也很廣闊,加上富善邨的社區設施可說是比預期中齊備得多,由商場、街市、室內運動館、冬菇熟食亭、兒童遊樂場及羽毛球場都有,可見在80年代時期的屋邨,早已將華富邨的小鎮模式發展得相當成熟。
後來翻查資料,才發現富善邨的室內體育館,原來是新界區內首個在屋邨內設置的室內體育館,比獲獎的美林邨還要早。當時《華僑日報》在1986年的報道,以「邨僑將設有新界首座體育中心」為題,並寫道「新界區內首座附設於新型屋邨僑最完善的體育中心,將於本年四月在大埔富善邨啟用,具包括多種文康設備,舞蹈室、多種類的體育室、健身室及露天球場等」,可見富善邨的體育館落成,在當時是如何備受重視。
此外,今日的富善邨大家看起來可能感覺比較普通,但若果從建築工程角度而言,富善邨可說是有着另一層重要的意義。根據《工商日報》以及《大公報》於1983年的報道,就指出富善邨是當時財政年度第一個採用機械化建築方法建成的屋邨,並指出「承建商將會採用鋼鐵牆壁模殼及樓面板模,以及一些預很的非結構材料來興建大廈」,而機械化建築方法不但在興建大廈時更為省時,而且更能為大廈提供更優良質素,亦可見當時建造公屋大廈的進步。
公共藝術與環境美化
說完富善邨的一些建築方法以及設施冷知識,不如言歸正傳,再說屋邨內的公共空間。富善邨可說是一條比想像中美麗的屋邨。
富善邨既有難得仍然生氣勃勃的噴水池美化環境,中央廣場更有一幅代表大埔和富善邨的壁畫,更難得的是壁畫的水準着實不差,完全是「見得街坊見得人」的層次。
更意想不到的是,富善邨大廈地下牆身更有粉飾過,繪畫成幾何或山形等七彩繽紛的圖案,讓人感覺到住的人也很有心思打理及美化自己居住的地方。
反而最後想逛逛屋邨內的冬菇熟食亭,但恰巧遇上裝修中,只好留待下一次遊走時再來參觀吧。
屋邨資料——富善邨(Fu Shin Estate)
屋邨類別: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大埔安埔路12號
入伙年份:1985年至1986年
樓宇數目:6
樓宇類型:Y1型、Y2型
樓宇名稱:善景樓、善群樓、善鄰樓、善美樓、善雅樓、善翠樓
延伸閱讀:
入市備忘
按揭資訊
最新動態
成交個案 | 樓市新聞 | 美聯樓價指數 | 鐵路盤行情 | 樓市全撤辣
賣樓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