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周,石油崩盘、牛走熊来,由两个“周一见”的突袭减息,到巴菲特都要尖叫的4次熔断,到处充斥了美国市场陷入水生火热的讯号。在尝试了利率等各种手段都无力救市之后,美联储急推7,000亿QE救命。不难发现,QE是各世界央行在市场陷入经济困境时采用的货币政策,但QE到底是什么呢?
“QE”的全称是“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化宽松”。所谓“量化”就是国家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量;“宽松”则是指降低资金成本,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效果。许多人把QE等同于“印钞票”,也对也不对,一方面央行未必真的做了“印银纸”这个动作;另一方面QE所代表的一系列买债救市手段又确实起到了“印银纸”的效果。那么这一吨吨“银纸”印向了哪里呢?
5000亿买入国债
以债券中比较常见的国债为例,政府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时,或会大量买入国债,从而导致其价格上涨、利率下降,进一步压低资金成本,激发企业的经济活动。举例来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每年都需要为自己的借贷支付利息,而过高的利息对企业的经济复苏不利,此时若央行出手买债券,将利率压低,企业要还的钱少了,从而可以加快实现复苏。
不止7000亿的乘数效应
以企业债为例,当政府买入其发行的债券时,就等于是把资金注入了企业。而当企业收到资金后,会存入零售银行或投资银行,使得银行增多存款资金,便可以再次把钱借贷给个人或社会不同团体。但要留意的是,银行需要根据存款准备金的规定,把某百分比的资金留在银行,剩下的才可外借。假设存款准备金对的规定是10%,银行存款有10000元,那便需要将1000元留在银行,剩下的9000元可以借出市场。
市场上的人把借回来的9000元用于买新包包,当店铺老板赚到9000元时,又会再次将钱存入银行,于是银行又多了8100元(90×90%)可供借贷。也就是说,7000亿QE远远不止7000亿而已,它会通过流通和循环衍生出乘数效应,从而令市场上的资金充足。
转战高回报投资产品
前面说到,QE的其中一大效果是压低了利率,这不仅是向银行借贷的利率,也是向银行购买的安全债券的利率,一旦迈入深不见底的低息甚至零息阶段,这些安全债的获利成绩便不会那么理想,如此一来,精明的投资者们便会纷纷转战高投资的回报的产品中去,其中一种便是股票。当越多的人将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也就离股市春天更近了一步。而机构在出售其安全债券时,也会将资金分散到其他地方,例如借贷给个人和公司,进而推动经济活动。
QE推高香港楼价的10年
然而可以受惠于QE的又何止美国,香港也收获了一个“疯狂楼市”的称号。在2008年的后金融海啸时代,由于香港经济复苏的速度跑在美国前面,息口也较美国高,因此在联系汇率下,不少投资者会用美元买港元,使得香港市场充斥低息资金,据金管局数字,自2009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至2017年年底,流入香港的资金已高达1,300亿美元,即约1.014万亿港元。
另一方面,由于香港物业的稀缺性及保值力度,成为了资金追捧了的对象,据差饷物业估价署统计,香港楼价指数从2008年12月的104.8点,升至2018年12月的358.4点,期间升幅241.98%。由此可见,上一次的QE成为了香港楼价上升的原因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常会听到有人说,美国QE利好香港楼市了。
可能埋下全球通胀的种子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个QE实在太完美,不仅能救经济于水火,还能雁过无痕。
而事实上,量化宽松的本质是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尤其是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
买楼抗通胀是王道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吸引资金能力最高的地区之一,此次美国大放水,有机会吸引大量国际资本前来追逐稀缺资源以求保值,其中“砖头”毫无疑问是资本释放的最理想对象,有可能带动一波楼市阳春。而另一方面,由于香港采用联系汇率制度,港元汇率与美元挂钩,以港币买卖的香港物业其价值也是与美元挂钩。QE虽然使美金有通胀可能,但作为世界性流通的货币,其抗通胀能力纵观历史都有目共睹,因此,在香港拥有的固定资产就等于有了国际资产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其他货币的贬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