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於2024年初的「財政預算案」中果斷「撤辣」,成為本港樓市的轉捩點,相較於交投回升,「撤辣」後樓價則未有止跌,僅是跌幅收窄,隨著購買力消化,加上新盤開價進取,個別業主重新減價求售,導致近期樓價跌勢再現。
新盤頻頻以低價開售,搶佔市場焦點,而急於求售的業主唯有減價。事實上,整體2024新盤供應仍然高企,現時累積貨尾單位數目仍高達21,000個,若以每個月吸納1,500個計算,要14個月才能完全被消化,貨尾數字長期高企令發展商低價推盤,二手樓價受壓,如果減息無望,相信要待貨尾回落至1萬伙水平,2024樓價才可企穩。
政府都不想樓價大瀉
至於政府取態都明顯不想樓價大瀉,如是者,全面撤辣刺激需求之餘,亦開始由供應入手,減少賣地,意圖救樓市。
發展局最近公布2024/25財政年度上半年(4月至9月)賣地計劃,單計住宅官地,只有2幅沙田地皮,合共僅提供約850伙。即使連同市建局及發展商重建項目合計,本財政年上半年合共只有約4,065個單位,較上一個財年下半年大減一半,只佔全年土地供應13,200伙目標約3成。相信政府無意為土地供應全年達標。
【一按即睇《樓市撤辣百日分析報告》電子書】
此外,地政總署最近資料顯示,6月份未有私人住宅項目獲批預售樓花同意書,繼4月份再次未有私人住宅項目獲批,而該月只有資助出售房屋獲批。至於新申請預售樓花同意書方面,6月亦只有1個私人住宅項目新申請,涉及122個單位,數量創5個月最少,即是差不多是今年最差的時刻。
再者,包括樓花及現樓,6月底累積貨尾量錄約21,915個單位,比起2023年底輕微略高出約0.13%。無疑撤辣後市場吸納不少貨尾單位,但同時間發展商積極推出全新盤,在多個新盤魚貫登場下,市場難以即時悉數消化,令到新增一批貨尾單位。在此消彼長下,貨尾單位變化不大。這亦可大致解釋到,政府不太想再大增供應而推低樓價。
政府認樓市相對疲弱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承認,現時樓市相對疲弱,息口較高,政府推地會審時度勢。不過,她解釋,過往推地均出現頭輕尾重現象,以往都是約40%水平,房屋用地來源不同途徑,由於涉及私人項目供應,政府推地在政府手上可作調節作用,頭輕尾重現象屬正常。
分析指,將全年供應分為上下半年,不難發現,該4個財年均出現「頭輕腳重」;而當中的20/21財年上半年,共有4,620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供應,僅為當年目標約36%,但最終20/21財年仍能達標,因此相信今個財政年度私人房屋土地供應仍有機會達標。
【一按即睇《樓市撤辣百日分析報告》電子書】
美聯集團主席黃建業預期,2024樓價暫時難有上升空間,惟「撤辣」後,樓市已經遠離最壞的時刻,住宅物業成交已復常,人口流入更持續帶來新的置業動力,相信可支撐樓價不會大跌。即使今年內未減息,料全年樓價亦僅跌約3%,亦即是下半年的樓價跌幅並不算顯著。如果今年樓價再現跌幅,將是自1998年至2002年樓價連跌五年後,首現連續三年樓價續跌的情況。不過,黃建業亦強調,一旦落實年內減息,樓價可能受利好消息的刺激而倒升。
黃建業建議調低首置自住印花稅
他建議,如果特區想加快樓市復甦,應考慮以政策穩定樓價,在全力「拼經濟」同時,亦須因應市場及人口變化,重定公營房屋及建屋目標,甚至提出新的扶持港人入市,或優惠新來港人士的置業政策,加快樓市的復甦,加速引領本港經濟重返上升的軌跡。具體建議包括,調低首次置業自住人士的印花稅,由現時成交價300萬元以下的自用物業只需繳付100元印花稅;擴大至500萬元以下,以減輕首置人士入市負擔,抵銷加息的影響,助有剛需的市民入市,令樓市加快復甦,達至刺激經濟的作用。如有合適的房策扶持,明年本港樓市或重現價量齊升的局面,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
延伸閱讀:
焦點新盤
新盤2024 | 買新樓流程 | 港島南岸三期 | 何文田站項目 | 元朗站項目
日出康城第12期 | 天水圍天榮站項目 | 新居屋2023 | 樂建居2023
按揭資訊
最新動態
成交個案 | 樓市新聞 | 美聯樓價指數 | 鐵路盤行情 | 樓市全撤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