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5」
Citibank 花旗香港在11月18日公佈 2024/25年「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5」,當中「千萬富翁」人口增至約39.5萬人,平均每14個成年人(21-79歲)就有1位是「千萬富翁」。
「千萬富翁」
- 定義:逾1000萬港元總資產淨值 (包括自住物業,扣除按揭、貸款等負債) 和擁有100萬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人士
- 人數:39.5萬人,較2024年增加5000人,佔21歲至79歲人口的7%
- 資產淨值中位數:2,050萬,較2020年1550萬增加32%。
- 流動資產中位數:1,000萬
- 獲人生第一個100萬元平均年齡:34歲 (42%受訪者是通過投資股票及基金達成賺取,27%是靠物業升值)
- 首次置業平均年齡:33歲 (58%表示置業是為了自住用途)
「千萬富翁」手持現金比例升至 24% 物業佔比資產比重大跌2成
花旗今次調查於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以及2025年8月至10月期間,訪問2,600名年齡介乎21至79歲的香港居民,然後按香港人口推算。雖然2025年「千萬富翁」人數只有39.5萬,比起2020年的51.5萬依然少超過兩成,但這些人的總資產淨值中位數卻由1550萬大幅提升32%至2050萬,特別是流動資產部分由350萬提升近2倍至1,000萬,可以投資的資金明顯比5年前鬆動得多,主要受今年股市回升和近年投資環境氣氛變得不穩定而增加流動資產配置影響。
在2020年至2023年之間,物業佔「千萬富翁」的總資產淨值比例普遍超過70%,今年一個大轉變是這個比例大幅下跌21%至51%。
香港中高產人士始終鍾情住宅物業投資,尤其是香港股票市場比起去年低位已經反彈近一倍,不排除有投資者陸續賣股套現,黃金、比特幣等同樣處於高位及波幅較大,債息隨利率回落,非住宅物業市場依然缺乏動力,相比之下,香港住宅物業投資在未來數年依然是比較穩定的投資,事實上樓價從今年6月的低位已經反彈近4%。
假如「千萬富翁」的物業佔總資產淨值比例在未來兩年由51%重新增加20%至71%水平,將會表示有大量資金會流入物業市場。以39.5萬名「千萬富翁」,總資產淨值中位數為2,050萬港元計算,淨入市金額 = 39.5萬 × 2,050萬 x 20% = 1.62萬億港元!
| 佔總資產淨值比例 | 2020 | 2023 | 2025 |
| 物業 | 71% | 72% | 51% |
| 流動資產 | 29% | 28% | 49% |
| 股票 | 7% | 8% | 16% |
| 現金 | 15% | 13% | 24% |
| 債券、基金、其他投資 | 7% | 7% | 9% |
基於部分資金來自本身持有物業升值,以及部分流入物業的資金為投資海外物業及非住宅物業,以五折去計算,都有8,100億港元的淨入市金額,過去幾年香港的一手和二手私人住宅成交金額大約有5000億成交,8100億已經是1.6年的成交額,對樓價是一個重要支持。
準億萬富翁偏好債券、基金
此外,今年的調查加多了三個分級
- 百萬流動資產人士:流動資產100萬以上
- 千萬流動資產人士:流動資產1500萬元及總資產2700萬元以上
- 準億萬富翁:流動資產5000萬元及總資產8400萬元以上
| 百萬流動資產 | 千萬流動資產 | 準億萬富翁 | |
| 物業價值中位數(扣除按揭) | 800萬 | 1000萬 | 2100萬 |
| 佔總資產比例 | 55% | 40% | 30% |
| 持有海外物業人數比例 | 12% | 23% | 35% |
| 考慮建立能夠傳承的可轉讓資產 | 31% | 32% | 46% |
在配置流動資產方面,越有錢的人,持有現金比例越低,投資比例越高。準億萬富翁明顯較偏好於債券和基金,有興趣了解更多,可以聯絡美聯金融。
| 流動資產佔比 | 百萬流動資產 | 千萬流動資產 | 準億萬富翁 |
| 投資佔比 | 45% | 49% | 65% |
| 股票 | 33% | 34% | 24% |
| 基金 | 6% | 8% | 18% |
| 債券 | 2% | 3% | 17% |
| 其他投資 | 4% | 4% | 6% |
| 現金佔比 | 55% | 51%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