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在即,房屋政策再次成為全城焦點。市傳已暫停20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下稱「租置計劃」)亦有機會重啟。社會不少意見認為,租置計劃不僅滿足基層市民置業安居夢想,更是推動社會向上流動、優化政府財政的關鍵一步,是一個值得政府積極考慮的多贏選項。
什麼是「租者置其屋計劃」?
一項由香港房屋委員會推出的資助房屋計劃,允許特定的公共租住房屋(公屋)租戶,以大幅折讓(已扣除地價)的價格,購買他們現正租住的單位,從而成為業主。
歷史成績:
- 推行時期:主要於1998年至2005/06年期間推行,後因政府房屋政策改變而暫停。
- 推出規模:共推出了39個屋邨,約18.4萬個單位供租戶認購。
- 認購反應:計劃深受歡迎,截至2019年底,已出售單位的平均認購率高達78%。 個別屋邨如沙田顯徑邨的認購率更高達93%。
社會支援重啟計劃的主要理據:
- 紓緩財政:出售單位能為政府庫房帶來龐大現金流,同時節省長遠的單位維修、保養及行政管理費用。
- 促進社會流動:為基層市民提供低門檻的置業階梯,幫助他們積累財富,實現從「租戶」到「有產階級」的轉變。
- 激活市場:釋放公共房屋資產的市場價值,單位在符合年期及補地價要求後可在市場流轉,增加房屋供應。
- 不影響公屋輪候:由於購買者是現有租戶,此舉不會減少可供編配的空置公屋單位數量。 長遠來看,業主後代可繼承業權,或能減少未來申請公屋的需求。
- 糾正「公屋富戶」資源錯配:透過「公屋富戶」置業解決自身的住屋需求,理順資源分配。
如何處理管理問題?
- 成立法團:已出售單位的屋邨會依法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由業主共同管理。
- 房委會參與:房委會作為未售出單位的業主,會派代表加入法團,並按業權比例承擔管理和維修費用。
- 公共設施業權不變:屋邨內的學校、體育館等公共設施的業權仍屬政府,運作不受影響。
什麼是「租者置其屋計劃」?數據顯示需求殷切
「租者置其屋計劃」是房委會過去為協助公屋租戶自置居所而設的資助房屋計劃,允許租戶以大幅折讓(扣除地價)的價錢,購入現居的公屋單位。
- 歷史成績斐然:在過往推行的八年間,計劃共推出39個屋邨、約18.4萬個單位。
- 認購率極高:截至2019年底,平均認購率高達78%,個別屋邨如沙田顯徑邨更高達93%。
這些數據有力地證明,「租置計劃」深受租戶歡迎,市場需求真實而龐大。有機構近期的民調更顯示,超過八成租戶表達了強烈的購買意願,反映市民「有樓揸手」的願望依然強烈。
重啟「租置計劃」優勢
社會不少意見認為,重啟租置計劃能從財政、民生、社會流動性等多個層面,為香港帶來實質裨益。
1. 大幅紓緩財政赤字,優化公共資源運用
- 創造龐大現金流:參考過往經驗,若以平均每單位約100萬港元計算,重推計劃並每年出售1萬個單位,五年便可為庫房帶來約500億元收入,能有效彌補財政赤字。
- 節省長遠開支:政府不但能省下每年龐大的單位修繕保養及行政管理費用,長遠來看,隨著租戶轉為業主,亦有助於減輕政府在房屋相關福利上的公共開支。
2. 實現基層置業夢,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租置計劃」為基層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提供了一個低門檻的置業階梯。這不僅是「藏富於民」的具體實踐,更是讓他們從租戶變為「有產階級」的關鍵一步,能有效積累財富,為下一代的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3. 釋放公共資產價值,激活市場潛力
政府作為全港最大業主,坐擁龐大的公共房屋資產。重啟租置計劃能釋放這些資產的市場價值,讓公屋單位在市場上自由流轉(在符合指定年期及補地價要求後),為房屋市場注入新的活力。
4. 不會延長公屋輪候時間,反而有助長遠紓緩
外界最關心的問題是:出售公屋會否減少供應,令輪候時間變長?答案是不會。
- 現有住戶,現有單位:購買單位的租戶本已居住在該單位內,出售只是將其身份由「租戶」變為「業主」,並未減少可供編配的空置單位數量。
- 減少未來申請:當租戶成為業主後,其後代有機會繼承業權,從而減少了他們未來申請公屋或分戶的需求,實質上是從源頭減少了未來的輪候隊伍長度。
5. 為「富戶」問題提供解決出路,糾正資源錯配
長期以來,「公屋富戶」佔用珍貴公共資源的問題備受爭議。現行的富戶政策雖意在收回單位,但在執行上往往引發社會矛盾,被視為懲罰努力上進的家庭。重啟「租置計劃」為此困局提供了一個務實且具建設性的出路。它鼓勵有能力的租戶,特別是「富戶」,透過置業解決自身的住屋需求。這不僅讓他們名正言順地擁有自己的資產,更重要的是,將他們從受政府資助的租戶,轉變為自置居所的業主。此舉能有效理順資源分配,讓真正有需要的基層家庭有更多機會輪候入住公屋,達致雙贏局面。
破解管理迷思:業權分散問題已有成熟方案
對於外界擔心出售公屋會造成業權分散、管理困難的疑慮,其實已有成熟的法律和行政框架應對。
- 成立業主立案法團:任何已出售單位的屋邨,均會依法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由業主共同管理大廈。
- 房委會參與管理:房委會作為未售出單位的業主,會派遣代表加入法團,並按其業權份額承擔相應的管理和維修費用,確保管理質素。
- 靈活調遷安排:房委會更可考慮提供誘因,鼓勵剩餘的租戶調遷至其他公屋,從而逐步實現屋邨業權的統一,便利長遠管理。
- 公共設施的業權:屋邨範圍內的學校、體育館等公共設施的業權仍屬政府,其運作和為市民提供的服務絲毫不受影響。
當局傾向小規模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具備市場基礎且風險可控的政策。若果它不僅回應了市民的置業訴求,更能為政府財政、社會流動性及香港長遠和諧發展帶來正面影響。
租者置其屋計劃FAQ
問:什麼是「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
答:
「租者置其屋計劃」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為協助公屋租戶自置居所而設立的一項資助房屋政策。該計劃允許指定公屋屋邨的租戶,以扣除地價後的大幅折扣價錢,購買他們正在租住的單位,從而成為業主。計劃的目的是為基層市民提供一個置業階梯,幫助他們安居樂業。該計劃於1998年正式推出,至2005/06年後暫停大規模推行新的屋邨。
問:重推租置計劃會不會讓公屋輪候時間變得更長?
答:
理論上不會,甚至有助於長遠紓緩輪候壓力。主要原因如下:
- 出售對象是現有住戶:租置計劃是將單位出售給原本就居住在裡面的租戶,只是將他們的身份從「租戶」變為「業主」。這個過程並不會減少房委會可供編配給新申請者的「空置單位」數量,因此不會直接影響正在輪候公屋的家庭。
- 減少未來的申請需求:當租戶成為業主後,他們的子女有機會繼承該物業的業權。這在客觀上減少了他們未來分戶或獨立申請公屋的需求,從源頭上減輕了未來公屋輪候隊伍的壓力。
不過,也有意見認為,如果將大量公屋轉為可出售的租置單位,長遠可能會減少房委會每年透過租戶主動交還(如移民、轉購居屋等)而回收的單位數量,這部分單位原本可用於再編配,因此可能對公屋流轉造成影響。
問:重啟租置計劃對政府財政有什麼好處?
答:
重啟租置計劃被視為能為政府財政帶來多重正面影響:
- 創造直接收入:出售公屋單位能為庫房帶來一筆可觀的現金收入。根據文中估算,若每年出售1萬個單位,每個單位平均售價約100萬港元,五年便可帶來約500億元收入,有助於紓緩財政赤字。
- 節省長遠開支:單位出售後,政府及房委會將不再需要負擔這些單位的長期維修、保養及日常行政管理費用。
- 減輕福利負擔:隨著租戶轉化為業主,長遠來看有助於減輕政府在房屋相關福利上的公共開支。
問:租置計劃對公屋租戶有什麼好處?
答:
對租戶而言,租置計劃最大的好處是提供了一個實現置業夢想的機會,並促進社會向上流動:
- 低門檻置業:租戶能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購買自住單位,每月供款金額可能與原本的租金相若,但性質從「交租」變成了「儲蓄資產」。
- 積累財富:擁有物業是積累個人和家庭財富的重要一步。成為「有產階級」後,業主可以透過資產增值,為自己及下一代的發展奠定更穩固的經濟基礎。
- 安居樂業:擁有自己的居所能帶來更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無需再擔心因家庭入息或資產變化而超出公屋富戶資格,或因寬敞戶政策而被要求搬遷。
問:出售公屋後,屋邨會不會因為業權分散而出現管理混亂的問題?
答:
針對業權分散可能導致的管理問題,已有多個成熟的法律和行政框架應對,但實際操作中仍存在挑戰:
- 成立業主立案法團:根據法律,當屋邨有單位出售後,便會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由所有業主(包括已購置單位的個人業主和代表未售出單位的房委會)共同負責大廈的日常管理和維修決策。
- 房委會的角色:房委會作為持有餘下單位業權的「大業主」,會派遣代表加入法團,並按其業權份額承擔相應的管理和維修費用。房委會也編製了實務指南,分享其管理經驗。
- 潛在挑戰:儘管有清晰框架,但在實際運作中,混合業權屋邨仍可能面臨挑戰,例如業主與租戶在維修項目上的意見分歧,或因房委會為保持中立而未能有效推動決策等問題。有建議提出,未來可考慮只出售單位業權,而屋邨的公共空間管理權仍由房委會負責,以簡化管理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