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港鐵沙田圍站旁的博康邨,正正位於沙角邨與乙明邨隔壁,它最早於1982年落成,擁有8座大廈,分別為博文樓、博安樓、博華樓、博裕樓、博達樓、博逸樓、博泰樓及博智樓。
命名背後的故事
有關博康邨的命名,是源於它是原址是作壆(讀音為「博」)坑村及水田,而作壆坑村原名為竹壆坑邨,因使用竹建造小壩(粵語稱為「壆」)堵塞坑水而得名。於1970年代政府決定發展沙田新市鎮,於是在博康邨一帶進行爆破工程,後來更在此地興建公屋,是為今日的博康邨。
有說在早期建立屋邨時,政府有意將博康邨命名為「壆坑邨」,取地方原名,但由於壆字太生僻的關係,於是取其諧音,命名為博康邨,同時取其「大量健康」的吉祥意思。
言歸正傳,說回今日的博康邨。從港鐵沙田圍站出口前往博康邨,好快就看到它的巴士總站——縱然嚴格而言,它並不屬於博康邨的屋邨範圍內。
步入博康邨:一次特別的旅程
今次不從正門進入博康邨,反從逸泰街側入邨。步行不久,好快就看到地方空間闊落的小劇場,相信是方便街坊舉辦活動而設。
然後沿着指示牌走過,途經博泰樓、博逸樓、博裕樓及博康社區會堂,好快就看到今天的壓軸參觀位:屋邨商場及街市。
之前從網上搜集資料,得悉博康邨商場及街市是少數沒有出售予領展,仍是房委會管轄,更看到舊式屋邨街市的相片:露天豬肉檔,看起來較為殘舊的賣魚檔等,故此相當期待。博康街市翻新完成不久,外觀看來乾淨企理得多,同時失卻了原有特色。今日到訪更看見街市門外掛起博康街市開幕典禮的橫額,要是我早一小時到,就可看到醒獅助興表演了。
不過博康邨街市外的風景,盡見屋邨大廈地下設有多間大大小小的商店,部分店舖如藥房、麵包店、麵店等看起來更是有一定歷史,仍保留了昔日博康邨的生活風貌。
走到有蓋商場一帶避雨,順帶參觀博康商場。好快就被商場的天幕及階梯式設計吸引着:博康邨商場採用半露天式設計,不設冷氣,整齊的圓拱形白色天幕甚具線條美,錯層設計引入自然光及開揚的視線,通往各層只需走半層的樓梯,毫不費力,同時讓人甚有空間感的感覺。至於有蓋的走廊同樣空間感十足,方便街坊作為公共空間之用,另外天幕的設計可讓採光更充足之餘,走廊式設計可讓天然空氣對流,即使夏天也不會太焗悶。
看到商場地下有水池,只可惜池水早已被抽乾,否則更能點綴環境,讓周圍看起來更寫意。走完商場,經過附近小學,發現屋邨停車場同樣採用階段式設計,配合鮮黃色的外牆,即使在一般的天色下,仍能感受到當中的設計感。
綠化與公共空間的設計
後來沿路折返,經過商場再走到冬菇亭一帶,竟有意外驚喜發現——博康邨入口一帶,原來是有一個水池連鮮黃橙色的涼亭,而且重點是:有!水!的!
不知怎的,當下竟有種莫名的感動,可能眼見太多屋邨本身設有水池,但不少都由於管理及成本關係而關掉水池,甚為可惜。眼見博康邨的水池及噴泉,配合四周種植的樹木,以及池側的涼亭,那就感受到師築師設計的原意:相信是為了綠化環境,並為街坊帶來夏天可乘涼,平日可看風景和聊天的好地方吧。
最後走到冬菇亭的位置。放心,冬菇亭沒被改建成一般餐廳的模樣,取而代之的是老舊大排檔的風情一一盡現。看到的時候,不知怎的,我也有衝動想進內坐下叫一罐啤酒大喝特喝呢。
此外,不難發現博康邨多棵樹下都設有椅子,並設計成環迴狀,方便街坊在樹下乘涼之餘,同時走供一個聯誼的空間。
屋邨資料——博康邨(Pok Hong Estate)
屋邨類型:租者置其屋計劃
地點:沙田沙角街6號
入伙年份:1982
樓宇數目:8
樓宇類型:雙工字型、舊長型、Y2型
樓宇名稱:博泰樓、博智樓、博文樓、博安樓、博達樓、博裕樓、博華樓、博逸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