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基地產創辦人李兆基上星期與世長辭,享壽97歲。恒基為本港四大地產商之一,善於收購舊樓的發展,但不少項目的地盤面積較少,多數重建為單幢納米盤,包括2018年入伙的北角尚譽,128伙中有98%的單位為開放式戶型。
在收購舊樓方面,恒基與田生地產合作無間,根據資料,自2005年至2021年間,田生地產收購了多區、價值近$1,000億的舊樓項目轉售予恒基發展為新盤。
時常聽到舊樓收購回報不錯,有些人會選擇購買舊樓搏收購賺一筆,究竟這是什麼一回事呢?為了增加住宅供應,市建局或發展商會收購舊樓,其後拆卸使用率偏低的危樓,以興建較高層的住宅大樓,有些甚至會重建為商廈。
當市建局或發展商成功收購指定比例的業權份數時,便可以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將餘下尚未接受收購的單位強拍。視乎單位的樓齡和所屬地區,強拍門檻亦不有所不同。
根據政府最新的修例,樓齡介乎50至59年,位處7個有迫切重建需要的地區,包括上環及西營盤、灣仔、旺角、油麻地、馬頭角、長沙灣及荃灣,強拍門檻降至70%。而樓齡介乎60至69年兼位處有關指定地區的,強拍門檻則是65%,而非指定地區則是70%。
市建局 vs. 發展商:收購價比較
市建局及發展商都可以收購舊樓,那收購價有分別嗎?究竟那一個比較可觀呢?在收購業主自住的住宅物業時,市建局除了會給予業主其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外,並會加上一筆自置居所津貼,以協助他們重新購置物業。而自置居所津貼的計算,是以同地區當中7年樓齡的樓宇的價格作為補償的基準。
如果業主已不在該單位居住而將之空置,市建局會給予該業主物業的市值交吉價及補助津貼。補助津貼一般為自置居所津貼的25%至75%,視乎業主擁有多少物業及其佔用狀況而定。
而發展商收購的,收購價並不會如市建局般透明,即使是同一個戶型的單位,收購價並非劃一,有關形式如同二手物業買賣,最終的收購價視乎雙方的議價能力、單位價值,以及發展商對整個收購項目投入的資金,所以有業主會被高價收購、有些會被低價收購、有的會因叫價太高,而導致談判失敗。
因此,相比之下,市建局提出的收購價會比較直接,不用鬥智鬥力,而且較發展商多出一筆賠償津貼;而與發展商談收購價錢,就是一場心理戰,業主要懂得分辦舊樓是否有價值,才知道他們提出的價錢是否合理。
For more 28hse real estat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