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二手樓是人生大事,當您與業主一拍即合,簽署臨時買賣合約時,千萬不能忽略一個關鍵細節——成交期。成交期訂得太短,隨時引發「撻訂」危機,損失慘重。究竟成交期應該預留多久才算穩妥?如果時間不夠,又有沒有補救方法?本文深入剖析成交期的每個環節,助您做個精明買家,順利上會,安心置業。
什麼是「成交期」?為何如此重要?

成交期,是指由買賣雙方簽署臨時買賣合約(臨約)起,至物業正式完成交易、交收樓款及樓契(轉讓契)的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並非虛設,而是為了讓買賣雙方,特別是買家,有充足時間處理各項繁複的法律及財務手續。若成交期預算失當,後果可能非常嚴重。
主要用途包括:
- 律師樓查契: 您的代表律師需要時間仔細審查物業的樓契及業權記錄,確保沒有任何問題(例如僭建、業權不清等)。
- 申請物業按揭: 買家需要向銀行提交文件申請按揭貸款。銀行審批過程涉及入息審查、物業估價等,需時數周不等。
- 申請按揭保險: 如果您打算申請高成數按揭(如九成按揭),則需要額外時間向按揭保險公司申請審批,流程比一般按揭更長。
成交期黃金法則:60日基本,90日最穩陣
那麼,成交期究竟需要多長才足夠?
- 常見成交期: 香港市場上,最常見的成交期為 60日 或 90日。
- 最低建議: 我們強烈建議成交期不應短於45日,否則時間會非常緊迫。
- 最穩妥建議: 考慮到近年銀行因應市況變化,按揭審批可能出現「塞車」或突發情況,預留 3個月(約90日) 的成交期是最為穩妥的選擇。這能為您提供充足的緩衝時間,應對任何預期之外的延誤。
成交期太短的風險:撻訂離場的噩夢
部分業主(特別是單位已交吉的業主)為了盡快收取資金,或會主導談判,要求縮短成交期。作為買家,您必須警惕當中的風險:
- 按揭批核延誤: 這是最常見的風險。一旦銀行未能於成交日前批出貸款,您將無法支付樓價尾數。
- 資金鏈斷裂: 如果貸款未能及時到手,您必須自行籌集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資金來填補差額,對絕大多數買家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 被迫撻訂: 未能如期完成交易,將被視為違約。您不僅會損失已支付的「細訂」及「大訂」(通常為樓價的10%),更可能需要賠償業主因交易告吹而造成的其他損失。
成交期愈長愈好?小心銀行的潛在規則
既然怕時間不夠,那把成交期定在4個月、甚至半年以上,不就萬無一失了嗎?這種想法其實是個誤區。
銀行一般只接受3個月內成交的物業按揭申請。如果您的成交期超過3個月,銀行可能不會立即處理您的申請,而是會將其暫時擱置,待臨近成交期時才開始審批。這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 政策風險: 數月後,銀行按揭政策或利率可能出現變動。
- 估價風險: 樓市波動可能影響銀行對物業的估價,從而影響最終的貸款額。
- 審批變數: 您的財務狀況或信貸評級也可能在期內發生變化,影響審批結果。
因此,將成交期訂在 90日 左右,是平衡各方需求的最佳策略。
確保交易順利的3大貼士
同時申請多間銀行按揭
不要將所有希望寄託在一間銀行上。為保險起見,建議您在簽署臨約後,立即向 3至4間不同的銀行 同時遞交按揭申請。這不僅能比較各銀行的利率和優惠,更能作為後備方案,萬一某間銀行審批延誤或拒批,您仍有其他選擇,大大提高成功上會的機率。簽約時據理力爭,守住成交期底線
在簽署臨約的談判桌上,成交期與樓價同樣重要。要清晰表達您需要充足時間處理按揭,堅守至少60-90日的底線。切勿因業主施壓而輕易妥協,一個合理的成交期是對您自身權益的最大保障。可以更改成交期嗎?
理論上可以,但必須獲得賣方書面同意並修改合約。請注意,賣方沒有任何義務配合您的要求。如果賣方拒絕延長,您仍需按原定日期完成交易。因此,最穩妥的做法是在一開始就訂下一個合理的期限,而不是寄望於事後補救。
總括而言,訂立一個合適的成交期是二手樓交易中防範風險的關鍵一步。一個介乎 60至90日 的成交期,能讓您從容應對律師查契及銀行按揭審批的流程。
買樓過程涉及大量專業知識,如果您對成交期、按揭申請或任何買賣流程有疑問,歡迎隨時聯絡美聯物業的專業代理團隊。我們樂意為您提供詳盡的分析和一站式支援,助您輕鬆實現置業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