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車新手,即使成功買樓後,再回看整個買樓過程,可能都會後悔自己買樓前的準備不足,做不到一個最好的決定,要留待下次買樓才能汲取經驗。雖然以投資角度來看,買樓經驗是需要累積,經過多次的「trial and error」才會做到最好。不過,如有前人教路,走少冤枉路亦是好事。以下為大家總結7件,上車後悔太遲知的事。
1. 未計算可負擔能力
部份買家,在計劃買樓時,其實未有計算自己的可負擔能力,到簽了合約後,申請按揭時,才發現自己的收入未能通過壓測,可能向家人借款,或要加大首期負擔減少貸款。其實現時不少網站都設有按揭計劃機,當中經絡按揭轉介特別設有可負擔能力計劃機,用家只要輸入每月收入,便能計算出可負擔的樓價,以及最高借貸額,十分方便。
2. 沒有搵按揭轉介公司
不少人簽訂買賣合約後,找按揭貸款時,可能是親身到不同銀行申請按揭及格價,十分花時間。但其實申請按揭可以找按揭轉介公司,相對於逐間銀行交申請,只需要將申請文件交給按揭轉介公司就可以,而按揭轉介公司會幫手格價,找出最低息及最多優勢的按揭貸款計劃。
而且按揭轉介公司會有專人負責跟進申請個案,配合不同背景,若交不齊文件會即時通知,過程不會收費。
3. 用了兩個首置名
由於政府推出樓市「辣招」,若非首置人士買樓要交15%樓價的印花稅。不過,可能有夫婦以聯名方式置業,一次過用了兩個首置名,若日後想買多一層,一是要交上15%的印花稅,二是要內部轉讓,但亦要支付舊印花稅。因此,如在負擔範圍內,只用一個人的名買樓會轉着數。不過,若一個人的收入不足,用上兩個人名亦無可口非。
4. 只睇一區或只看一個物業
雖然作為自住用家,可能在睇樓時已對某一屋苑或某一地區情有獨鍾,同時亦怕被經紀纏繞,而不願意多看物業。其實,睇樓可以多看不同區份作比較,才能知道不同地區的特點,亦了解到自己心儀區份的物業價值在哪。另外,買家同時可看一手及二手樓,了解當中分別,才不會在日後,買了二手樓後後悔不買新盤,或是買了新盤後後悔不買二手。找出自己喜歡的物業種類。
5. 貪裝修貴價入貨?
不少物業可能會經過大翻新,尤其是樓齡高的物業,可能會標榜豪裝,因而售價會較市價為高,部份買家可能會貪其豪裝而願意出高價錢買入。但其實買家要考慮的是,其裝修費是否值得以過高市價買入,部份物業問題會否被掩飾。事實上,市場的確有化妝樓,買家買後才發現物業有漏水等問題。另外,買家亦要知道,裝修是消耗品,日後出售時,最初豪裝已經變舊,業主無法賺回有關裝修費。
6. 首期俾得太多 貸款太少
老一輩可能會建議借錢不要借太多,會加重自己負擔。但事實上,香港正處於低息環境,加上有不少按揭貸款優惠,如現金回贈及存款掛鈎按揭,相關存款利息與按揭利率掛釣,抵銷部份利息支出。因此,現時買樓反而可以借多點,多出的現金用作不時之需或投資,同時亦可放在存款掛鈎戶口。
7. 未有了解管理費
相對於舊樓,現時新樓或近年落成物業,由於有會所等設施,管理費高昂,每月可能要多交數千月的管理費。同時因為設施多,維修亦多,加管理費幅度亦較舊樓多。因此,可能有部份業主後悔當初買入時未有了解管理費的情況。
至於舊樓方面,亦可能出現買入不久,物業就要大維修,加上大廈管理儲備不多下,每人可能要夾數萬至十多萬的資金,亦會令部份業主後悔買入。因此,建議買家上車前,亦要了解物業的管理費和大廈管理的儲備,以及是否已做大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