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周,石油崩盤、牛走熊來,由兩個「週一見」的突襲減息,到巴菲特都要尖叫的4次熔斷,到處充斥了美國市場陷入水生火熱的訊號。在嘗試了利率等各種手段都無力救市之後,美聯儲急推7,000億QE救命。不難發現,QE是各世界央行在市場陷入經濟困境時採用的貨幣政策,但QE到底是甚麼呢?
「QE」的全稱是「Quantitative Easin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量化寬鬆」。所謂「量化」就是國家擴大一定數量的貨幣發行量;「寬鬆」則是指降低資金成本,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發展的效果。許多人把QE等同於「印鈔票」,也對也不對,一方面央行未必真的做了「印銀紙」這個動作;另一方面QE所代表的一系列買債救市手段又確實起到了「印銀紙」的效果。那麼這一噸噸「銀紙」印向了哪裡呢?
5000億買入國債
以債券中比較常見的國債為例,政府在採取量化寬鬆政策時,或會大量買入國債,從而導致其價格上漲、利率下降,進一步壓低資金成本,激發企業的經濟活動。舉例來說,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每年都需要為自己的借貸支付利息,而過高的利息對企業的經濟復蘇不利,此時若央行出手買債券,將利率壓低,企業要還的錢少了,從而可以加快實現復蘇。
不止7000億的乘數效應
以企業債為例,當政府買入其發行的債券時,就等於是把資金注入了企業。而當企業收到資金後,會存入零售銀行或投資銀行,使得銀行增多存款資金,便可以再次把錢借貸給個人或社會不同團體。但要留意的是,銀行需要根據存款準備金的規定,把某百分比的資金留在銀行,剩下的才可外借。假設存款準備金對的規定是10%,銀行存款有10000元,那便需要將1000元留在銀行,剩下的9000元可以借出市場。
市場上的人把借回來的9000元用於買新包包,當店鋪老闆賺到9000元時,又會再次將錢存入銀行,於是銀行又多了8100元(90×90%)可供借貸。也就是說,7000億QE遠遠不止7000億而已,它會通過流通和迴圈衍生出乘數效應,從而令市場上的資金充足。
轉戰高回報投資產品
前面說到,QE的其中一大效果是壓低了利率,這不僅是向銀行借貸的利率,也是向銀行購買的安全債券的利率,一旦邁入深不見底的低息甚至零息階段,這些安全債的獲利成績便不會那麼理想,如此一來,精明的投資者們便會紛紛轉戰高投資的回報的產品中去,其中一種便是股票。當越多的人將資金投入股票市場,也就離股市春天更近了一步。而機構在出售其安全債券時,也會將資金分散到其他地方,例如借貸給個人和公司,進而推動經濟活動。
QE推高香港樓價的10年
然而可以受惠於QE的又何止美國,香港也收穫了一個「瘋狂樓市」的稱號。在2008年的後金融海嘯時代,由於香港經濟復蘇的速度跑在美國前面,息口也較美國高,因此在聯繫匯率下,不少投資者會用美元買港元,使得香港市場充斥低息資金,據金管局數字,自2009年美國量化寬鬆政策至2017年年底,流入香港的資金已高達1,300億美元,即約1.014萬億港元。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物業的稀缺性及保值力度,成為了資金追捧了的對象,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香港樓價指數從2008年12月的104.8點,升至2018年12月的358.4點,期間升幅241.98%。由此可見,上一次的QE成為了香港樓價上升的原因之一。這也就是為甚麼最近常會聽到有人說,美國QE利好香港樓市了。
可能埋下全球通脹的種子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這個QE實在太完美,不僅能救經濟於水火,還能雁過無痕。
而事實上,量化寬鬆的本質是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的情況下,開動印鈔機向市場輸入流動性。在市場信心缺失,投資萎縮的情況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向市場釋放的流動性不會導致通貨膨脹,但是一旦經濟好轉,投資信心恢復,過度釋放的流動性則可能會轉化為通貨膨脹。尤其是對於美國而言,由於美元是世界儲備貨幣,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價均以美元為基準,美聯儲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有可能導致美元大幅貶值,從而引發新一輪資源價格上漲,埋下全球通脹的隱患。
買樓抗通脹是王道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全球吸引資金能力最高的地區之一,此次美國大放水,有機會吸引大量國際資本前來追逐稀缺資源以求保值,其中「磚頭」毫無疑問是資本釋放的最理想對象,有可能帶動一波樓市陽春。而另一方面,由於香港採用聯繫匯率制度,港元匯率與美元掛鉤,以港幣買賣的香港物業其價值也是與美元掛鉤。QE雖然使美金有通脹可能,但作為世界性流通的貨幣,其抗通脹能力縱觀歷史都有目共睹,因此,在香港擁有的固定資產就等於有了國際資產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沖其他貨幣的貶值風險。